移动支付网发布中国首份刷脸支付报告

19

11月

移动支付网发布中国首份刷脸支付报告

2019-11-19

11月5日,移动支付网于2019中国第四届移动金融安全大会上发布《2019中国人脸支付产业发展报告》(以下简称“人脸支付报告”),这是中国第一份系统解析人脸支付产业现状的报告,分别从市场、政策、趋势等方面,对尚处于发展初期,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人脸支付市场进行分析。

20191106104031144577.png

巨头重注下的人脸支付市场

目前,支付宝、微信支付、银联都已经正式入局人脸支付市场,从市场的落地情况上看,两大互联网巨头是人脸支付的主力,双方的政策也是犬牙交错,从补贴上来看,支付宝会略高于微信支付。此外,支付宝在摄像头、人脸算法、终端等产业链重要角色,都投以重金,通过入股、收购、成立新公司等方式,加强自身市场矩阵。

人脸支付模式较重,涉及产业角色多,除了监管和支付账户提供者,大致上可以分为终端侧和收单侧,终端侧包括摄像头提供商、算法机构、TEE厂商、终端厂商、检测机构,此外还包括各类方案提供者,例如整机方案商、芯片提供者、模块提供者以及安全厂商。

银联的入局更加具有中立性,其“刷脸付”产品拥有产业链上下游60余家机构支持,但目前,仅在宁波、杭州、广州、嘉兴(乌镇)、长沙、武汉、合肥等地区进行商用,尚需更大规模的推动,但其潜力较大。

支付宝、微信支付、银联三方的入局有不一样的打法,也有不同的产品特点,每一次的产品更新,都有不一样的发展趋势呈现。在人脸支付报告中,将着重解析三大巨头的人脸支付产品历史及现状。

安全为先的监管政策

据了解,央行正在积极制定人脸识别标准,2019年5月23日,全国首笔基于央行支付标准的线下人脸支付交易在宁波完成。到10月20日,银联基于金融安全标准的“刷脸付”正式发布,银联的产品形态被认为是央行人脸相关标准的预演,其“人脸识别+支付口令”模式备受各方关注。

但目前来看,对人脸支付的监管也有许多细则尚不明朗,监管大方向是更加偏向于安全。目前主要的监管思路包括:人脸支付线上线下差别监管;“人脸识别+支付口令”是兼顾安全与便捷的实现方式;建立多维度、立体式监管体系;不宜将人脸作为唯一交易验证因素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作为以终端为基础,且较为复杂的支付技术,其监管方也涉及较多,支付则是央行的主管范围,公安部对公民信息安全具有较强的话语权,而工信部对终端信息安全保持关注。人脸支付报告将梳理当下的监管政策及规范,总结主要监管思想,为产业发展提供建议。

回归“硬”时代,展望人脸支付趋势

对于支付产业来说,人脸支付的兴起,从收单软硬件发展历史来看,是支付产业的逆向发展。在此之前,中国支付产业从原来的“银行卡+POS”时代,走向“手机+二维码”时代,由硬件时代,走向软件时代。而人脸支付则要求商户需要拥有人脸支付终端,这就从“软”时代,再次回到“硬”时代。

由此,在“银行卡+POS”时代,银行与支付机构所熟悉的终端收款时代再次到来。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,银行及支付机构对人脸支付保持谨慎跟进的态度,主要是由于人脸支付模式较重、成本高,“银行卡+POS”时代所需要的商户服务和机器维护,在人脸支付时代也需要。支付“旧”角色狐疑的同时,新的角色正在不断涌入,其中包括商户服务商、OEM制造商等,在新旧冲击之下,机遇与挑战并存。

文章来源:移动支付网

原文链接:移动支付网发布中国首份刷脸支付报告

导航